【检护民生】东宁:“12309”工作法 打通边境检察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
时间:2024-03-25
来源: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
作者:东宁发稿
编辑:申睿
录入:东宁发稿
审核:徐蕾
东宁市地处中俄交界,在维护国家领土、国内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。随着沿边开放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,边境矛盾纠纷愈发呈现预防难、调处难、稳控难特点。
对此,东宁市检察院躬耕“枫桥经验”,着眼于边境安全战略屏障定位、放眼于沿边改革发展重点任务,聚焦于边城矛盾纠纷实际,创新“12309”工作法,努力打造边民家门口的检察院。
聚焦“1”核引领
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
——强化党建引领。打造“青蓝相授”窗口工作模式,建立年轻党员干警到控申部门跟岗锻炼机制,将12名年轻干警纳入“青蓝工程”培养计划,向控申部门充实检龄较长、理论基础扎实、工作经验丰富的检察官,打造“党组带动引路+老干警实战教学+青蓝互授交流”模式,激发新老干警拼搏奋斗、干事创业的热情。
持续开展窗口接待“摘星、夺旗”争创活动,引导全院检察干警通过文明接待实现党员先锋岗个人指标“摘星”,办案科室整体指标夺旗,激发全院干警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内生动力。
开辟“ 2 ”大阵地
打造寓教于乐的边境法治宣传载体
——升级改造“老阵地”。针对边民法治观念淡薄,“灌输式”普法宣传效果不佳问题,深入边境一线开展“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”大调研活动,掌握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需求,制定《边境普法菜单》,从“我讲你听”到“你点我讲”。组织编排寓教于乐的穿越题材控申微课,在广大农村巡回展示,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。
——创新打造“新阵地”。轮驻三语(汉语、朝鲜语、俄语)“大综治服务厅”,随叫随驻“阿妈妮驿站”“朝语说事堂”“风雪边关韩妈妈”等边境特色解纷团队,共同宣讲耕地纠纷、邻里纠纷等法律法规。将法治标语刻录于边境村屯、文化走廊,使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内化于心。
紧扣“3”个链接
抓牢边境矛盾纠纷防范化解
——控申“领链”。紧盯解纷“黄金”窗口期,推进12309“一窗通办”改革,形成各部门优势互补、专群结合、融合发力的“控申+”案前调处格局。变“分诊台”为“一站式”,成立“1+C”简案快办组,对案件事实证据清楚、法律适用无争议的“首访”案件,采用“示范案例+简易听证”模式,帮助信访人形成合理信访预期,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环节。
——政法“补链”。紧盯边境矛盾纠纷阡陌交错特点,联合法院、公安共同组建党员先锋涉外矛盾纠纷调解队,总结形成“一普、二联、三维护”为主要内容的涉外矛盾调处法,以及民情联访、隐患联排、安全联管、典型联创、党建联学的“五联工作机制”,扎实做好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见底闭环处置。
——多元“拧链”。坚持问题导向开路,与党政机关、基层组织等建立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信访会商机制,围绕各类苗头性隐患开展研判,检察机关靠前捕捉风险,跨前介入调处,发现即处置边民补助认定、边境生产作业点承包等涉法涉诉“隐形纠纷”百余起。
坚持“0”距离服务
打造专业优质便民窗口
出台《东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改进12309检察服务中心工作作风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工作办法》,将所有涉及群众的服务事项纳入检察窗口,做到材料在一个窗口提交,事项在一个窗口办理,大幅缩短群众的办理时限。
根据群众实际来访需求拓展服务空间和便民功能,增设检察长接待室、律师接待室、集体接访室、公开听证室、远程接访室等功能场室,配置智慧安检、视频监控等安保设施以及轮椅、便民服务箱、雨伞、法律知识手册、信访法治化路线图等便民设备,为企业、律师、残疾人等群体开通专门绿色通道,全方位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。
完成服务管理智能化和远程服务可视化升级改造,配置12309自助查询机,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的新模式。推动“窗口下乡”“服务到户”,一年来共派出检察干警12人次深入一线化解矛盾。
开展“ 9 ”项行动
突出边境检察品牌特色
检、律、企会商会携手共护“东宁黑木耳”地理标志品牌
1.检察护企——针对边境互贸纠纷案件突发性、易升级等特点,围绕边境农产品交易、跨境劳务合作、跨境电商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,建立定领导、定方案、定人员、定质量、定时限,包掌握情况、包调查核实、包解决困难、包教育转化、包稳控管理“五定五包”矛盾化解责任体系,建立“一案一策一办案组”工作模式。
2.检律协作——将检律协作融入边境经济发展大局,成立“东宁黑木耳品牌保护检律服务站”,保护首批受欧盟保护的地理标志品牌。吸纳5名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律师设立“信访特需门诊”,与检察机关共同开展法律政策宣讲、释法劝导、心理疏导工作。
3.“三访一包”——落实班子成员带头接访、重复访“一案一专班”等制度,要求院领导全年深入边境一线排查、化解矛盾纠纷不低于12次,切实发挥领导干部“头雁效应”。
4.反向审视——针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边境村民信访案件开展反向审视,向业务部门发送反向审视分析报告,推动行政机关向野生动物致害边民发放补偿金11万余元。
5.访源治理——全面检视信访数据,深刻查找执法司法履职不充分、不到位问题,找准引发信访的根源症结,通过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有效化解边境矛盾。
6.公开听证——针对边境地缘特点,运用远程音视频接入技术开展听证工作,检察人员、第三方人员在线上即可开展听证、维护调处成果、敦促履行协议、定期进行疏导,减轻了各方参与人的诉累。
7.数字检察——深挖司法办案数据赋能法律监督,创建公安机关违反“三个当场”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、特殊人群指定法律援助权利保障类案监督模型等,控申部门撰写数字检察理论研究2篇,获省级奖项。
8.司法救助——成立“特殊群体权益保护”检察护卫队,组织开展“打造无讼边城”“军检联动·多元救助”“情暖巾帼心”等多个志愿活动,持续进行国家司法救助政策解读、无讼理念宣讲,催生矛盾化解“金”字招牌。
9.平安建设——立足于新时期边境和国土安全、沿边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等目标要求,设立“推进沿边‘八五’普法”“稳妥处置边境涉外信访”“提高涉外信访舆情数字化治理水平”三项重点任务,着力打造边城“枫桥式”控申接待室,努力将矛盾解决在萌芽、化解在当地。